
易曼,小学语文老师,从教十年,长期担任班主任。从教期间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区优秀辅导员,所带学生获市、区优秀学生、获楚才作文竞赛奖,所带班级获区优秀班集体、获区十佳少先队中队称号。作为一名教师,会思考、有想法、能创新,能将理念落实成行动。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不放弃,关心每一位同学的身心健康成长。
易曼老师在教育乐园里已经辛勤耕耘了十年。十年来,她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每天从晨光微露到星光闪烁,她都怀揣“循着花期,静待花开”的情怀,关心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对学生付出了最真挚的爱,于细微处见“精神”。
01
我们是个集体
班集体的建设凝聚力非常重要,但凝聚力不是喊喊口号就有的,是需要在过程中产生的。易老师现在带的六(1)班是去年刚接手的,她积极带动这群孩子,鼓励他们分享、提醒他们锻炼、组织他们参与各项校内及班内活动,在过程中,在所得中,孩子们意识到了怎么“学”、怎么“玩”,明白了团结进取给人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今年六一儿童节,在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诗词唱诵比赛中如愿获得一等奖。易老师说:班级的一等奖不止是一个奖那么简单,背后是一个集体的凝聚。
更让她感动的是孩子们的成长,是成长中不断增长的巨浪的力量。
02
从“纪律”到“自律”
易曼老师认为孩子的学习方面,不应该只是“要我学”,更重要的是“我要学”,纪律方面也是如此,“自律”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易老师一开始制定“班规”,会阐明核心思想,指明班级管理大方向。之后的细节公约,便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发现的。老师针对具体问题,去和孩子们共同商议制定。久而久之,遵守班规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孩子们享受到“自律”带给成长的正能量。
03
从“人化”到“化人”,班级文化显功能
易老师认为,班级文化犹如一个无形的磁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人化”到“化人”的过程,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直接决定学生的素养发展。
如何记录班级大事?
如何了解学生情绪变化?
如何促进班级人际交往?
六一班的班级“热搜榜”来帮忙。以热搜的叙事模式,简洁的语言表达,新颖的展示方式,或赞美他人,或自我调侃,或写实生活......人人可投稿,人人可围观,“吃瓜”的同时,也能点赞。每天的热搜第一有持续霸榜的机会,这也成为了六一班的一道风景线,满满都是回忆。班风盎然,“绅士”与“元气”交织;学风蔚然,“琅琊榜”各显神通......“诚信”、“团结”、“自信”、“明朗”、“向上”——它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班级生活中,形成了属于六(1)班的班级价值观,实现“人化”;班级里每一个成员又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促进和改变,实现“化人”。
04
春风化雨,发展个性
教育不是改造,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易曼老师从不以一个标准衡量学生,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她的目光是多角度的,会时常观察,在孩子们看不见的地方,捕捉他们的“个性”,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现。让班级孩子写日记是她多年来走入孩子内心最重要的方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她坚信,日记本里的每一次倾诉与回应,将会是师生间最真挚的连接。她为有表演天赋的孩子开展“课本剧”活动,为有表达欲的孩子组织辩论赛,为爱分享的孩子腾出课前2分钟让他一展拳脚……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他们在过程中建立自信,自信了就有个性了。
05
和孩子站在一起,时常鼓励
问题学生是每个班级都存在的,无论是所谓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是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她都不会急于给他们贴上“学困生”或“调皮鬼”的标签。她对学生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班级的黑马,要相信自己”、“新的一天,你又是新的你自己。”问题出现了,易老师往往首先要站在孩子这一边,帮他解决问题。“粗暴”地下结论不可取,没有对症下药的“苦口婆心”同样没有作用。她认为老师的倾听很重要,认同感受,有效倾听,时常鼓励,班主任不是“苦行僧”,有幸参与孩子们的心事,是一件幸福的事。
去年易老师送走了她第一届通关毕业生,蒲公英的种子飞走了,春去秋来,今年又是新的六年级。“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说,老师的职责就是在这三尺讲台上,迎来送往,让每一朵花都能盛开,便是最大的宽慰。
版权所有:武汉长江实验学校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ICP备090119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