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
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小王子》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星星,
那里有他们的小世界。
而音乐,
是孩子们连接大小世界的桥梁之一,
也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之一。
每到周一和周四下午五点,武昌实验寄宿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里便会响起器乐合奏的环绕立体声。通过一个月的器乐学习,零基础的小琴童们,已悄然成长。
小学部开展的五项器乐课程中,如何选择?小编想说,孩子喜欢是决定一切的首要原则,孩子自己想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从教育学的角度,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感觉,尊重孩子选择的意愿,甚至敬畏孩子喜欢什么的感觉。因为,喜欢的背后,往往暗示着孩子在这方面的潜质与成就前景。
学生发言:我叫代雅晗,来自三年级二班。我从来没有学习过乐器,但我很想在童年阶段掌握一门乐器。老师们的器乐表演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竹笛的声音悦耳好听,而且轻便易携带,所以我选择了学习竹笛,我一定会学号这门乐器的。
学生发言:我是一年级三班的沈宏毅,我现在是架子鼓C2班的学员。我觉得谌老师打鼓的时候特别帅气,所以我特别想要学好架子鼓,想跟谌老师一样能帅气的演奏。
学生发言:我叫孙志伟,来自武昌实验寄宿学校五年级二班。我选择学习的器乐课程是扬琴。因为我觉得扬琴的声音特别悦耳,而且扬琴姚老师教学严谨,对我们特别温柔。我很有信心能学好扬琴,我会努力的。
学生发言:我是三年级二班的李德睿,是琵琶班唯一的男生。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琵琶专业时,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但我就是想学。
学生发言:我叫曹家蓉,在我三岁的时候,妈妈的古筝演奏感染了我,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我希望能像妈妈那样演奏好听的古筝名曲。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为了让他成为演奏家?为了让他多一种谋生的技能?或者担心他文化课不好,可以考艺校?
可能都不是。学琴的真谛是什么呢?
学琴不是为了学琴,是为了学音乐。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美是滋养人心性和品格的重要养分。学音乐,不是为了去和别人比较,而是为了温暖和照亮自己。学习音乐,对人心灵的影响是漫长而巨大的。
我相信有音乐陪伴的童年,匆忙赶路时,也不会忘记抬头仰望星空。
古筝课

琵琶课
竹笛课
扬琴课
架子鼓课
来源:实验寄宿器乐中心
编辑:夏薇
审核:宏德
版权所有:武汉长江实验学校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ICP备09011977号-1